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动态 > 正文

回顾: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特等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韧喻新生队

【 发布日期:2024-05-30 】

案例名称:《从“脆弱旧房”到“安心港湾”:北京H区T社区更新难题迎“韧”而解之路》

队伍名称:韧喻新生队

所获奖项:特等奖第二名

所在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指导教师:蔡劲松

队伍成员:尘兴邦、李宝强、陈丽娟、付锐涵、牛亚欣

案例简介

本案例主要聚焦北京市T社区以加装电梯为核心的社区更新治理,重点再现了由于存在风险识别模糊、执行阻滞超载、沟通壁垒糙厚等现象,社区更新问题频发、隐患重重,最后协调多方利益主体资源,构建社区更新韧性治理体系,化解社区更新多维风险,逐步破解社区更新难题的过程。案例基于韧性治理和协商治理理论,构建“理念—主体—制度—过程”(ISSP)的整合式分析框架,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制度、治理过程”4个维度深入剖析T社区更新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探究社区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更新的实践脉络与具体路径,提炼T社区更新的成功经验与实践理路,并提出具体可行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社区更新治理提供可借鉴的范本。

案例描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加快,社区更新已被作为城市更新治理的突出单元与重点模块。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推进老旧社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部署,改善老百姓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解决“悬空老人”、残疾人等群体上下楼难题的重要举措。

位于北京H区的T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老旧社区,6年前,T社区启动了以加装电梯为主的一系列社区更新,但在推进过程中,居民、物业、改造方等多方群体之间利益纠葛深厚、矛盾交织不断,并且伴随社区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老龄化态势逐渐加重,加之社区楼房逐渐老旧,基础设施问题不断暴露,社区内“空”外“疲”,空间需求迫切,风险隐患四起,更新体系“脆弱”难捱,社区基层治理者力求将“脆弱旧房”改造为“安心港湾”,社区的“更新之路”也经历了一段“浴火重生”的时期……

【起】内空外疲:社区“由内至外”老龄化,沉疴难抗压

T社区建成年代久,居民结构日益老龄化,高楼层居民对加装电梯的需求较高,同时,社区基础设施隐患繁杂,居住环境受损严重,亟待推进社区更新。加装电梯工作启动初期,社区居民意见分化,多数低楼层居民持反对态度,改造方、物业、街道等多方主体难以协调推进,加装电梯成为社区更新的万难事之首。

【承】风险四起:多方“利益纠葛”激烈化,风险四面起

加装电梯对低楼层居民的不利影响非常大,如噪音、遮光等,T社区部分低楼层居民抱团坚决反对加装电梯,居民之间的多年邻里积怨借加装电梯集中爆发,阻挠施工、拆毁电梯……同时,居民对改造方的利益信任缺失,物业也不愿承担维护成本,多方主体沟通壁垒严重,加装电梯工作陷入集体行动困境。

【转】破而后立:社区“左通右达”清晰化,制度破后立

T社区积极引入北京电视台《向前一步》入场调解,构建居民、改造方、物业、电梯设计专家、社区两委等多群体协商平台,沟通经济利益、施工风险,化解多主体信任缺失问题,调和居民矛盾。社区同步构建“三用工作法”“五位一体”“五步工作法”等社区更新治理制度,社区更新治理体系风险抵御能力得到恢复。

【合】韧喻新生:融嵌“韧性协商”常态化,社区展新颜

T社区更新制度持续推动,加装电梯等一系列社区更新工作渐有成效,治理过程中,社区以“韧性”“协商”为核心抓手,构建社区更新韧性治理体系,形成“党建引领议事协商”社区更新治理办法,休闲空间、文化建设等多维度更新工作逐步推进,社区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整体而言,针对群体之多、要素之杂、矛盾之深、范围之广的社区更新治理工作,T社区的长久探索与实践理路,提升了社区内生性治理能力,也是基层治理者面临多群体复杂冲突的风险场域而艰难探索的现实映射。

案例分析

本案例基于韧性治理和协商治理理论,构建“理念—主体—制度—过程”(ISSP)的本土化整合式分析框架,深入剖析T社区更新全生命周期治理过程。

随着社区更新等基层治理情境日益复杂,传统韧性治理理论的分析脉络及内容相对侧重治理效能及目标管控,对于基层治理场域中的复杂群体冲突缺乏更聚焦的研究分析范式,多元利益相关者作用下的社区更新治理过程较难清晰阐释;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在韧性治理的基础上,探索寻求更有效的多元主体协商模式和更多维的执行范式,协商治理在基层社区更新治理中的需求日益提升,已成为平衡和解决复杂群体冲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范式。

依托协商理念培育、协商主体互嵌、协商策略匹配、协商进路塑造等逻辑理路,对韧性治理理论“理念韧性、主体韧性、制度韧性、过程韧性”四个维度的研究脉络和内涵进行修正调适与嵌套优化,着眼于理念培育、主体互嵌、制度适应、过程塑造四个维度及其复合组态,提出“理念—主体—制度—过程”(Idea-Subject-System-Process,ISSP)的本土化整合式分析框架,以阐释基层城市社区更新复杂治理过程中的多群体协商民主特征(图1)。相比于传统的单一分析视角,ISSP分析框架将社区更新治理划分为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制度与治理过程4个维度,更能匹配风险社会治理需要,反映中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协商式特征,清晰体现城市基层社区更新的治理实践、理论内涵及运转模式。

图1:理念—主体—制度—过程(ISSP)分析框架

具体到本案例中,治理理念维度,T社区以弹性适应为理念内核,化解多维度、多要素、多结构风险隐患,培育协商民主式理念,以公民理性参与和多方协调共识为核心,实现社区更新常态化治理,提升治理理念韧性。治理主体维度,T社区构建以政府、社区、居民等多群体协商行动网络为主要架构的主体结构模式,重点强调组织及主体之间的互相融嵌,构造多元群体的协商民主共治架构,提升主体结构韧性。治理制度维度,T社区复杂治理系统下的治理制度嵌合多维度治理环境,针对不同情境进行适应执行和动态调适,并匹配适当的协商治理决策、技术和形式,提升组织制度韧性。治理过程维度,T社区注重更新治理过程的柔性保障,强调多维制度的效能转化与闭环治理体系,并契合多维制度化沟通与公众参与实践的协商进路,提升治理过程韧性。

回顾T社区更新治理全程,本案例系统性映射出基层社区更新治理风险识别意识与常态治理文化缺失;治理主体单一,组织结构隔离;治理制度适应执行效能低;全周期闭环治理过程缺乏柔性保障等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案例从“韧性赋能更新,构筑协商文化;多元协商推进,社区主体引导;匹配制度策略,系统规划全局;党建引领议事,塑造协商进路”等方面,提出“韧性+协商”有效赋能社区更新治理的“四位一体”实践理路(图2)。

图2:基于ISSP分析框架的社区更新治理“四位一体”实践理路

案例价值

在当前基层治理要素繁杂、矛盾多重、主体多元的大背景下,社区更新有效治理的路径探赜已成为基层治理的典型问题。以系统弹性适应、动态自我调适为核心的韧性治理,加之多元主体协商、组织载体互嵌、民主共治赋能、制度策略规范的协商治理,能够突破传统科层治理与单一治理的局限,进一步为社区更新及基层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建设研究提供新视角。

本案例基于韧性治理和协商治理理论,创新性构建“理念—主体—制度—过程”(ISSP)的整合式分析框架,系统性识别归纳基层社区更新治理存在的治理理念不清、治理主体冲突、治理制度缺欠、治理过程低能等现实问题与具体成因,探究社区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更新的实践脉络与具体路径,构建“韧性+协商”有效赋能社区更新治理的“四位一体”实践理路,提出理念弹性适应、主体多元协商、制度动态调适、过程柔性保障等可行性策略,通过理念赋能、主体构筑、动态执行和治理反馈形成全生命周期社区更新治理优化路径,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社区更新治理提供可借鉴的范本。

团队风采

指导教师简介


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等。主要从事文化传播与管理、风险决策与科技治理、高教管理及公共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兼任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艺术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副秘书长、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常务理事、《文化传播》集刊主编等。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

团队简介

“韧喻新生队”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MPA研究生组成。团队多名成员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科技日报社、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河北省邱县纪委等公务系统、事业单位工作,分别组织开展多项重点工作与社会活动,荣获多类奖项,拥有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团队成员在SCI、北大核心等期刊发表文章近20篇,主编/副主编/参编书籍(教材)7部,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与国自然、国社科、校企合作等多项研究课题,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优秀毕业生,“互联网+”“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0余项,参与多项社会实践项目,学术研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积累丰富。团队成员先进事迹得到《中国科技报》、《工人日报》、《中国工人》、中华全国总工会官网、学校学院等地方媒体及公众号广泛报道。

赛后感言

在追求卓越的征途上,依托组委会精心搭建的赛事平台,“韧喻新生队”凭借坚毅与智慧,共同谱写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参赛历程中的每一步跋涉都见证了我们不懈的追求与探索,每一次磨砺都让我们的成果日臻完善,每一场论辩都彰显了团队的凝聚力与智慧的火花。荣获全国特等奖,这不仅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前行的激励。

参赛筹备近半年,团队成员积极备赛,默契无间,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开会研讨,无一不记录着我们的用心付出和战斗之情。正如所言:“何为芳华?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在此,我们向拥有深厚专业造诣的指导老师、无私奉献的团队伙伴、热情支持的朋友们表达最深切的敬意,我们的荣誉,仰赖大家的智慧与汗水铸就而成!在未来的公共管理研究与实践道路上,我们会持续探索超越,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汇聚磅礴青春正能量,谱写敢梦敢想新篇章!

来源:全国MPA指导教育委员会

编辑 | 高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