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视野 > 正文

【科研成果】人文公管学院2025年第一季度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速览

【 发布日期:2025-04-25 】

人文公管学院始终立足学术前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热点,持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据不完全统计,本季度,学院学术成果丰硕,在《税务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公共管理评论》以及Fractal and Fractional、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27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另有4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这些研究成果既体现了深厚的理论积淀,又展现了鲜明的实践导向,充分彰显了学院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学术创新力与社会影响力。


      一、论文转载  

蔡劲松发表在《行政论坛》的文章《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意蕴与共轴式治理框架》被《新华文摘》2025年第3期观点摘编《共轴是文化治理的基本内涵》。

蔡劲松、董欣静发表在《中国应急管理科学》的文章《从线性到统筹:新时代文化发展和安全研究的探索与趋势》被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25年第1期全文转载。

蔡劲松、董欣静发表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文章《四维嵌入: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被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25年第2期全文转载。

钟爽、徐小峰发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文章《人工智能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及其风险分类——基于文献与案例的综述研究》被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25年第2期全文转载。


      二、中文论文  

蔡劲松:数智时代统筹文化发展和安全:多维特征、风险挑战与治理趋向.《人民论坛·学术前沿》(CSSCI)2025年第5期.

【摘要】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承续发展与动态演进过程。在数智时代文化现代化发展中,文化领域治理具有复杂交织、互嵌互动的多维特征,包括文化结构模式的跨域变构、文化业态场景的更新迭代、文化建设场域的集群发展、文化政策工具的系统赋能等。必须在更高层面上统筹文化发展和安全,应对数智时代文化体系、技术伦理、全球竞争及外部威胁等文化安全风险挑战,遵循“发展-安全”共轴统筹、融合协调的治理趋向,构建完善“共轴式文化治理”框架,深刻把握数智时代统筹文化发展和安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与行动路径。


韩霞、靳铭:增值税留抵退税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税务研究》(CSSCI)2025年第1期.

【摘要】增值税留抵退税作为一项重要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减轻企业负担和激励企业研发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2018年退还部分行业增值税留抵税额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70号)出台为准自然实验,选取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增值税留抵退税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能显著促进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并通过扩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小规模先进制造业企业、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激励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结论为进一步深化增值税改革和促进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提供经验证据。


韩霞、徐铭蔚、杨明一.组态视角下研究生师生共创的行动路径及建议——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的调查分析(CSSCI).《研究生教育研究》2025年第1期.

【摘要】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现实背景和战略要求下,研究生师生共创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科研质量、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针对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基础上,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研究生师生共创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条件组态路径,刻画其内在逻辑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研究生师生共创的组态路径可归纳为聚力育人托举型、资源共融驱动型、多元协同推进型三种类型。据此,围绕高校有组织科研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科研资源整合与人才综合培育、协同调适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高校师生硬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韩霞、韩学影、杨明一.学生资助政策如何发挥育人实效——基于北京、上海、浙江高校的实证研究(CSSCI).《中国高校研究》2025年第2期.

【摘要】学生资助是保障教育公平、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资助育人是学生资助的落脚点。以北京、上海、浙江三地高校在读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高校学生资助及政策效果的调查及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资助规模与结构、资助环境对资助效果具有积极影响,学生个人取向在影响资助效果的路径中发挥中介作用;基于区域和高校类型的异质性分析显示,资助环境对高校资助效果的影响尤为显著。为提升资助育人效果,在提高资助覆盖率和资助精准性的同时,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多元协同。


韩霞、韩学影. 科技创新驱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路径及政策研究.《中国科技论坛》(CSSCI)2025年第3期.

【摘要】科技创新在推动航空制造业发展及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论文通过中国航空制造业创新发展政策梳理和关键词聚类分析,揭示航空制造业技术创新焦点; 重点围绕航空发动机、航空材料及航空绿色发展领域,从时间维度和技术维度分析科技创新驱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结合发达国家支持航空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阐述中国航空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方向。研究发现,政府创新政策应在政府专项补贴强度、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知识产权策略以及军民融合进程方面适当倾斜,为航空制造业研发创新提供有效支撑。


龙彦文、吴瑞林、贾常离:教师的技术采纳可否赋能高质量学习——西藏城乡课堂的图景差异.《民族教育研究》(CSSCI)2025年第1期.

【摘要】教育数字化是民族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突破口,教师是调和技术与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本文立足西藏基础教育城乡课堂,调查教师的技术采纳状况及其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通过多层次模型分析发现,整体上,教师的技术应用程度较高,提升了学生学习质量,但相伴而生的技术焦虑对学习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教师未能借助技术强化课堂互动与学习质量的关联。城乡教师之间的数字鸿沟加剧了学生之间学习质量的落差。城市教师的技术应用使学生获益更多;而乡村教师感到更强烈的技术焦虑,削弱了课堂互动与学习质量的关联。由此,政府、学校、师生要共创优质均衡、多元立体的数字化图景;促进智力流转,精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师生应回归教育本真,建构互动共鸣、教学相长的美好课堂生态。


李健、李薇:社会企业混合治理的类型与规模扩张.《北京社会科学》(CSSCI)2025年第3期.

【摘要】社会企业囿于经济和社会效应的目标平衡设定而陷入“规模诅咒”,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挥作用潜力。相对于容易诱发“使命漂移”的内部规模扩张方式,社会企业混合治理作为整合外部互补资源、扩大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关注。依据资金流入与伙伴控制的双重维度构建类型学分析框架,识别出技术共享、开源许可、加盟伙伴与联合经营四种社会企业混合治理模式,并结合国内具体案例加以解释和验证。在此基础上,总结梳理出不同混合治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及规模扩张的两条混合治理转型路径,即技术共享→加盟许可→联合经营以及技术共享→开源许可→联合经营。


王利君、徐彩云、李健*:社会企业何以在资源行动中创造公共价值?——一项双案例比较研究.《公共管理评论》(CSSCI)2025年第1期.

【摘要】近年来,社会企业试图创造公共价值,其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实践层出不穷,并吸引了诸多理论关注,然而,既有研究对这一新现象背后的机制和结果缺乏深入剖析。基于资源行动视角,对两家社会企业开展双案例比较分析,展示了社会企业从资源限制走向公共价值创造的动态图景。研究发现,社会企业的公共价值创造经历了初创期和扩散期。在公共价值初创期,两家社会企业均采取内部资源输入和网络资源整合的资源拼凑策略,解决资源与能力的双重局限;在公共价值扩散期,两家社会企业基于不同的创业情境,分别走向“公益为先”和“商业强化”两条资源编排路径,殊途同归地实现了公共价值创造。


李亚.政策变迁中的想象.《行政论坛》(CSSCI)2025年第2期.

【摘要】在政策变迁中,普通公众的观念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借鉴查尔斯·泰勒的现代社会想象概念,提出“政策想象”这一新概念,即政策想象是人们对政策及其影响的一种憧憬、蓝图或预期。政策想象的结构体现为:政策底层假设与个人偏好是构成想象的基础,关于政策发展推演的基本逻辑是政策想象的架构,相关信息、外部事件和生活经验成为填充政策想象的材料,在政策作用下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完成了对政策想象的封装。与政策迷思、政策框架、政策图景、政策信仰、政策范式等概念对比,政策想象更突出普通公众的视角,更为直观和具体,在时序上也更面向未来。以大学校园开放为例探讨政策想象影响政策变迁的直接和间接途径。拓展和丰富人们政策想象的思路主要包括:通过政策制定者来引领和塑造公众的政策想象,鼓励地方尝试和创新,扩大公众交往和社会流动,通过政策考古检视政策想象的局限性、开展批判性的政策分析。


贾洪波,农静雅. 社会流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机制:消费升级的中介效应考察.《管理学刊》(CSSCI)2025年第1期.

【摘要】中国人口生育意愿持续走低。本文从消费的升级效应和棘轮效应视角构建社会流动影响生育意愿的模型以对低生育意愿做出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和2018年的数据,运用泊松模型和中介模型从代际和代内社会流动双视角实证检验社会流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流动显著影响子代的期望子女数,代际向上流动以及代内向上流动群体的期望子女数更少。用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衡量消费升级时,无论代际还是代内社会流动,发生社会流动(向下或向上)群体的期望子女数更少;用生存性消费衡量消费升级时,发生代内向上社会流动群体的期望子女数更少;用发展性消费衡量消费升级时,发生代内社会流动(向下或向上)群体的期望子女数更少。16~49岁群体代际向上流动时,其生育意愿显著下降。49岁以上、大学学历以下和乡村群体代内向上流动时,其生育意愿显著下降。由此,提出中国应该创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来尽可能提高生育意愿。


贾洪波,农静雅. 多层次医疗保障对中老年人健康及其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学习与实践》(CSSCI)2025年第1期.

【摘要】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多层次医疗保障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以及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情况。研究表明,多层次医疗保障虽然有利于改善中老年人健康,但其目前还存在“偏富人”现象,并加剧了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由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使多层次医疗保障中的不同医疗保障项目更有效地缓解中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



郝龙华、谢宝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生成逻辑、实践检视与路径优化.《经济学家》(CSSCI)2025年第3期.

【摘要】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新时期国家层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历经探索起步、战略布局和加速推进三个阶段,其生成逻辑体现了历史传承性、理论创新性与现实紧迫性的有机统一。在一系列部际协同、央地联动的政策推进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在制度供给、服务支撑和梯度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地方专精特新认定与培育工作中,仍存在实验性执行、象征性执行、选择性执行等执行偏离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认定标准和流程、筑牢政策执行根基等方面着手,构建更为科学高效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生态体系。


赵世奎、邹齐家、吴雪姣.博士生导学关系的内涵、建构与异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2025年第1期.

【摘要】在博士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导学关系的重心也会逐步上移、不断深化,初期体现为基于共同目标的联盟关系,中期体现为基于身份差异的权利关系,后期体现为基于情感共鸣的伙伴关系。从整个教育过程来看,博士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从陌生到理解、从理解到认同,再从认同到共建的逐步建构的过程。伴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导学关系更加复杂,项目化管理、功利性文化以及导师权威的消解,在不同程度上对导学关系带来了不利影响,甚至诱发导学关系的异化。为此,在厘清导师职责边界与角色、维护导学关系中权力平衡的同时,还要健全导学关系的反馈与调节机制,营造导学共生的和谐环境。


赵世奎、高凌云、吴彬.美国博士生资格考试何为:基于四所院系案例的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CSSCI)2025年第1期.

【摘要】博士生资格考试是美国博士生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考试内容及方式体现了院系对博士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指向,近年关于资格考试研究多从宏观视角审视,缺乏对微观主体的关注。基于栖居制度主义理论,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意义构建,是制度-组织-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对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方式、内容及结果的评价显示,美国四所院系分别构建了“高消耗”负累、“无意义”仪式、“强规范”提升、“规范与弹性并存”筑基等四种制度意义。相同制度在不同组织环境及社会互动中生成差异化意义,启示在落实制度过程中,需关注制度、组织、个体三方需求。


马万里、马永红*.产学共生发展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基于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调查的实证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CSSCI)2025年第2期.

【摘要】基于共生理论与相关文献,提炼出共生单元选择、共生模式构建、共生环境支撑3个驱动维度及涵盖的8个产学共生发展驱动因素,构建产学共生发展动力模型。基于1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领域在读工科研究生的487份有效问卷,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个驱动维度对产学共生发展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共生单元选择中“志同道合”是产学共生发展的基础,基于资源互补与需求匹配的“望衡对宇”是产学共生发展的关键;共生模式构建中稳定的结构联结是产学共生发展的基础,有效的资源融合与均衡的利益分配对共生发展的正向影响更强。综合来看,共生模式构建是推动产学共生发展的最大动力且在共生单元选择、共生环境支撑对共生发展的影响中发挥显著中介作用;知识披露策略在共生模式构建对产学共生发展的影响中发挥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当校企选择趋于开放的知识披露策略时,产学共生发展更为显著。


马万里、马永红*.产学共生发展引领卓越工程师培养——密歇根大学制造业工程博士项目的透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2025年第3期.

【摘要】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社会需求,培养逻辑遵循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要求,知识生产主体与场所的异质性与弥散性是其本质特征,产学共生发展是其理想选择。密歇根大学作为较早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的高校,在制造业等工程领域具备强劲实力。其制造业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基于跨学院协同与产业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协同育人,以资源非线性聚合提升质参量的共生度,以多学科人员链式交互提升质参量的关联度,以开放合作网络搭建营造正向共生环境,推动知识生产组织结构从传统知识生产模式Ⅰ的线性分割转变为多元知识生产模式并存的集成融合,凸显知识生产过程中产学组织边界的融合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产学知识生产协同体的共生发展导向。


马永红、于妍.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选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CSSCI)2025年第1期.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面向研究生教育自身转型之需、科技创新之需、复合型人才培养之需的价值选择。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呈现多维之“变”:传统知识生产模式转向智能化知识生产模式;师生关系由传统二元论转向多元协同论;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单一化向个性化转变,培养目标以知识为主转向更加强调“能力为重、价值为先”;科研组织结构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科研创新方式从松散耦合走向高效协同等。面向未来,研究生教育应主动适应时代之变、技术之变,探索基于交互式知识网络的突破性创新、加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人才培养、基于价值共创高质量推进有组织科研、以人机有效协同实现高质量“教”与“学”。


赵雨涵,于佳琪,晏欧伦,陈薇阳,周睿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抑制城市碳排放强度吗?——来自中国27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证据.《科学决策》(CSSCI)2025年第2期.

【摘要】技术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加速还是阻碍了全球实现“净零”排放,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7个地级市数据,运用门槛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等,实证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城市碳减排的作用。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有助于城市碳减排,但随着新兴技术应用程度的提高,其效应呈现边际递减趋势。此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创新效率是释放碳减排红利的关键途径,且在中西部及数字化水平较低地区的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同时对邻近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也具有正外部性。


     、外文论文  

Han chenyu*,徐迎迎*.Nonlinear Analysis of the U.S. Stock Mark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fractal Properties and Cross-Correlations with Comparisons. Fractal and Fractional(SCI),2025(1).

【摘要】本研究调查了2005年1月1日至2024年11月1日代表美国股市的三个主要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SPX)、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IXIC)的日回报的多重分形特性。本研究采用多重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MF-DFA)方法。这些回报的多重分形特性的起源既是长期相关性,也是肥尾分布特性。我们的发现表明,在整个样本中,SPX表现出最高的多重分形度,DJI表现出最低的多重分形程度。本研究还通过多重分形去趋势互相关分析(MF-DCCA)方法检验了三个主要指标之间互相关的多重分形行为。结果表明,这些指标是互相关的,互相关也表现出多重分形特性。同时,这些收益在市场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多重分形特性,这表明了多重分形特性的一些不对称动态。这些实证结果可能对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具有重要的管理和学术意义。


Liao mingjuan, liu Zhixin,徐迎迎*.How Fiscal Rules Affect the Cyclica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Evidence from China. Empirical Economics(SSCI),2025(3).

【摘要】财政规则是许多国家管理政府债务的重要财政工具,但其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在中国尚未得到充分探讨。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我们发现显性债务是逆周期的,而隐性债务是顺周期的。本研究首次创新性地构建了中国财政规则指标体系,发现财政规则增加了显性债务的逆周期性和隐性债务的顺周期性。此外,在高度依赖转移支付、融资环境有限或制度质量高的地区,财政规则对显性债务的逆周期性表现出更强的影响,但对隐性债务的顺周期性影响较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财政规则对增加显性债务逆周期性的影响更加明显,而对增加隐性债务顺周期性的作用相对较弱。


Xiaoqing Wong,Wenhao Kang,Jisu Kim*,徐迎迎,Ankang Wang.The Criticality of the Digital Economy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Fresh Insights from a Wavelet-Based Quantile-on-Quantile Approach. Sustainability(SSCI/SCI), 2025(1).

【摘要】在数字经济快速扩张的时代,实现环境可持续性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为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研究通过数字工业化(DII)和工业数字化(IND)的双重维度,研究了数字经济(DIE)对环境可持续性(ENS)的影响,采用基于小波的分位数对分位数回归方法来捕捉分位数依赖性和时间变化。结果表明,DIE在长期内对ENS有积极影响,而其短期影响喜忧参半,在较低和较高的分位数有积极作用,但在[0.35-0.45]和[0.65-0.7]的中等分位数有负面影响。具体而言,由于数字基础设施扩张的环境成本,DII对ENS的短期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但随着数字工业化的成熟,从长远来看,DII会变得积极,特别是在[0.85-0.95]。相反,IND在短期和长期情景下对ENS都有持续的积极影响,突出了其在提高工业效率和减少排放方面的作用。这些结果强调了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的必要性,包括优先考虑工业数字化,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并采取分阶段的数字发展战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环境效益。


徐迎迎*,D Lien*.How do carbon markets interact with energy-intensive sectors? Evidence from price connectednes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SSCI), 2025(1).

【摘要】协调经济发展和污染气体减排需要平衡各个市场的长期和短期目标。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成本,碳价格有望影响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供需。因此,在统一的时频框架内,本研究考察了最大的碳排放市场(即中国)和能源密集型行业之间的动态联系。基于每日交易,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月度中国碳市场价格指标,然后衡量了碳市场与六个能源密集型行业之间的动态短期和长期总体和方向联系。实证结果表明,总体连通性很强,特别是在长期内。然而,碳市场在体系中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中国的碳市场还不成熟,与其他市场的联系相对较弱。一般来说,碳市场主要受到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信息冲击,而不是向他们传递信息。碳市场确实对建筑和石油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自2021年以来。政策变化和重大事件推动了碳市场和能源密集型行业之间联系的变化。因此,平衡工业发展和稳定的碳价格需要重新制定政策设计,考虑碳市场对不同部门的多样化影响。


Guixian Zheng, Chao Pan, Zhenyu Wang , Shuwei Zhang, 钟爽*. How risk communication impacts publ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rs during compound disasters: data from flooding and COVID-19 disaster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SCI),2025(2).

【摘要】既有研究表明,在单一灾害事件中,风险沟通能够改善公众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然而,在复合灾害场景中,由于公众风险感知的叠加以及负面情绪的强化,风险沟通的效果和机制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可能导致更难以预测的行为反应。本研究以中国安徽省2020年同时经历洪涝灾害与COVID-19疫情的379名受灾民众为样本,运用保护性行动决策模型(PADM)建立理论假设,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在复合灾害场景中,充分的风险沟通能够显著削弱受灾者的焦虑情绪并促进其疏散行为;(2)反刍思维(对既往灾害的反复回想思考)在风险沟通与焦虑情绪、疏散行为间起中介作用;(3)复合灾害风险感知负向调节风险沟通对反刍思维的影响。这些发现揭示了风险沟通在复合灾害情境中对受灾者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复杂机制。


Luo huihui,牛朝晖.The determinants and blocking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officials ‘being preyed on’.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SSCI)2025(3).

【摘要】“掠夺”和“被掠夺”是利益集团和官员之间贿赂交换的隐喻,这是中国一种普遍的腐败形式。本文探讨了官员“被掠夺”的决定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阻断对策。我们通过构建一个理论上合理的框架来调查这种特定类型腐败的决定因素,并使用Logit和OLS模型以及个人层面的数据进行实证验证,从而为文献做出贡献。我们还开发了一种创新的指标来衡量政府与企业的勾结。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官员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级别和权力类型等内部因素,以及掠夺强度、政府规模、经济开放度、执法和城市化等外部因素,显著影响了官员被“掠夺”的可能性和强度。本文提出了优化政府人员配置、加强监督、解决行贿受贿问题、优先发展经济的建议。


Yujie Shi, 牛朝晖*,Chen Chen.The bilateral effects of non-tariff measures on the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margins of trade:some panelevidence. Open Economies Review(SSCI),2025(2).

【摘要】本文研究了1997年至2018年期间,非关税措施(NTM)如何影响80*79对进出口商的密集和广泛贸易利润率。我们采用了一种更准确的非关税措施代理,即非关税措施的双边从价等价物进行分析。由于产品层面的双边数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覆盖了广泛的国家,我们可以考虑合作伙伴类型、产品类型、NTM类型和响应时间的异质性,从各个方面解决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非关税措施对贸易利润率都有负面影响,这种影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非关税措施。从进口商的角度来看,低收入进口商的非关税措施对集约利润率的不利影响较大,而高收入进口商的不关税措施对粗放利润率的影响较大。此外,非关税措施的贸易效应因部门而异,特别是在集约边际方面。此外,非关税措施和关税对贸易利润率的负面影响滞后。最后,与其他措施相比,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对进口的不利影响最为显著,特别是在高收入市场。


高文娟, Wenhao Tang, Jiang Wa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Adapt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ttitude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SSCI),2025(1).

【摘要】先前的研究强调了某些人格特质与个人职业适应性水平之间的强相关性,但竞争人格的作用仍未得到充分探索。本研究旨在通过评估中国大学生竞争态度与职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来填补这一空白。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国一所顶尖大学的692名本科生进行了横断面调查。最终样本包括22.11%的女性和77.89%的男性,年龄在18-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9.54岁(SD=2.16)。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检验竞争态度与职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竞争的感觉平均得分为10.068,对竞争的信念平均得分为8.876,竞争行为倾向平均得分为7.802。在所有三个维度上都观察到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在职业适应性方面,职业关注、职业控制、职业好奇心和职业信心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4.802、15.601、15.678和15.828,性别差异不显著。竞争感对职业控制和职业好奇心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系数分别为-0.149和-0.110)。相反,对竞争的信念对职业关注、控制、好奇心和信心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分别为0.223、0.200、0.207和0.162)。 研究结果表明,对竞争的感觉阻碍了职业适应性的发展,而对竞争的信念对提高职业适应性有积极作用。


Xingqi Luo*,Jie Yin*,Yang Zou*,刘贤伟*,Wanli Ma*,Yichu Deng*.Becoming a Researcher: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ese PhD Students’ Research Career Intentions. Behavioral Sciences(SSCI),2025,15(2).

【摘要】提高博士生研究职业的吸引力一直是全球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的关键目标。本研究利用扩展的职业建设理论框架,考察了积极性人格、就业能力、社会资本和职业适应性对博士生研究职业意向的影响,以及性别在这一结构模型中的调节作用。我们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收集了10所大学795名中国博士生的数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积极性人格对研究职业意向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然而,它可以通过就业能力、社会资本和职业适应性的单独和连锁中介效应间接影响研究职业意向。此外,性别被证明可以调节就业能力、社会资本和研究职业意向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讨论了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编辑:张恒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