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片新闻 > 正文

喜报|北航在第九届“求是杯”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问鼎冠军

【 发布日期:2025-05-23 】

2025年5月17日-18日,第九届“求是杯”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顺利举行。本届“求是杯”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共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430支队伍报名参赛,经过选题报告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提交两个阶段,最终16支队伍入围复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农旅共笙队”(队员:云裕舒、朱琳、郭睿,指导教师:陈文博),经过初赛初审、初赛复审、复赛现场16强精彩论辩和决赛4强激烈角逐,最终以决赛总分第一,获得一等奖(唯一),勇夺此项赛事的最高荣誉。

颁发全国一等奖

复赛阶段,我院团队聚焦京郊H村,这里曾受困于生态红线约束下“三产断链" 的产业发展瓶颈,以及“绿水青山账面穷”的生态补偿机制虚置等深层次矛盾。驻村第一书记以角色功能突破、外部资源整合、治理规则重塑为实践路径,在农文旅融合领域开拓出新天地,成为激活乡村治理“共生效应”的核心制度桥梁与资源枢纽。赛场上,团队成员默契协作,从容自若地运用专业理论体系,与同台队伍围绕双方案例的实践逻辑、理论适配性展开深入探讨。最终,凭借对自身案例的精准阐释以及对对方案例的立体分析,团队在观点交锋中充分彰显了研究深度与逻辑张力,最终在众多参赛队伍中崭露头角,成功晋级决赛环节。

复赛环节

在决赛阶段,4强队伍需围绕组委会统一提供的案例展开分析。我院团队在紧凑的时间内深度解构案例内核,聚焦案例中燃气安全治理面临的“瓶改管”难题,综合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知识,构建三维利益整合分析框架,对案例中政府与企业、商户、居民等主体间的协作互动、政策工具与技术手段等资源的系统整合,以及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的协同调适展开立体解析。在紧张激烈的自由问辩环节,团队成员协同配合、从容应答,依托扎实的理论积淀与实践洞察,针对案例中的治理困境与优化路径展开多层次思辨,以出色表现赢得了现场评委的认可。

决赛环节

“求是杯”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是面向本科生举办的公共管理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专业性赛事,也是聚焦公共管理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大赛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方针为导向,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公共管理实践,通过案例调研、方案设计、现场答辩等多元环节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国家治理建言献策。自创办以来,该项赛事认可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已成为展现新时代青年学子公共治理智慧、引领公共管理学科创新发展的品牌赛事。

决赛现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起“学科育人、通专融合、科教聚合”的立体化培养体系。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形成了“理想高远、理论扎实、创新唯实、致真为公”的“四维”育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熟悉中国国情、具备国际视野、精通理论工具、富有创新思维”的核心能力。在本次“求是杯”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参赛团队凭借扎实的学术思辨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佳绩,生动诠释了学院在“交叉渗透、涵育创新”办学理念下的育人成效。

获奖团队成员现场合影

附:获奖案例介绍

团队名称:农旅共笙队

案例名称:“融”农兴旅聚合力,“驻”村赋能焕新机:第一书记何以激发乡村治理的“共生效应”——基于农文旅融合的实践探索

团队成员:云裕舒、朱琳、郭睿

指导教师:陈文博

案例简介:本案例聚焦京郊H村驻村第一书记推动农文旅融合的治理实践,重点呈现了从面临生态红线下“三产断链”的产业发展桎梏及“绿水青山账面穷”的生态补偿机制悬浮等结构性矛盾,到实现“栗香深处有新天,三产融合开新局”的村治生态重构与社会网络再造的演进过程。驻村第一书记通过角色功能突围、外部资源链接、治理规范重塑等实践路径,为农文旅融合开辟道路,成为激活乡村治理“共生效应”的关键制度中介和资源纽带。案例系统揭示了第一书记在推动农文旅融合中的“外部角色融入-社会网络重构-共生机制规范-治理效能提升”动态逻辑链条,为乡村振兴进程中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提供了阐释框架与实践路径。


编辑:张恒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