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动态 > 正文

我院退休教授张海英安家文登朱家岭,受聘首席专家把脉乡村振兴

【 发布日期:2020-03-30 】

夜已深,我院退休教授张海英仍坐在电脑前,思绪随着朱家岭村的发展轨迹跌宕起伏。一篇万余字的纪实报告,既是她近半年来走进乡村的总结与提炼,也为她进一步走近美丽乡村找到了一把钥匙。

在朱家岭村的小屋里,这样的场景已是这段时日的寻常。

退休后,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成了张海英的第二个“家”。在这里,张海英为自己的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研究找到了能够落地生根的土壤。

去年7月,在大水泊镇政府的会议室,张海英与该镇党委书记滕新强初次见面。短短的交谈中,张海英教授已深切地感受到这位乡镇党委书记求贤若渴的诚挚与热切,也燃起了张海英教授以这片乡土为样本继续探究乡村,并根据这里乡村建设的实际需要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热情与信心。

当时的大水泊镇正在积极推进“阳光工程·首席专家制度”,并以此向全国不同领域广纳乡村振兴高端人才,张海英也因此受聘成为大水泊镇朱家岭村的首席专家。

朱家岭村200多户人家,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了八成,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都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如何使乡村振兴的理论落地生根,张海英首先想到的是融入当地,踏进乡土,寻找乡村建设的可行性。

张海英进村没多久,朱家岭村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刚从地里刨出来的2000多斤“烟薯14”地瓜滞销。看着一筐筐摆在地头的地瓜,朱家岭村党支部书记张学荟一筹莫展:“地瓜迟迟卖不出去,种地瓜的乡亲们的工资就发不上,贫困户的补助也没了着落,愁呀!”

“我来想办法。”看着张学荟满脸愁容,张海英主动把事情揽下。随后,她通过威海紫光实验学校和山东大学(威海)的朋友售卖,很快就把地瓜卖出去了。这让张海英深感建立通畅农产品销售渠道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这时,张学荟紧皱的眉头也松开了,村民们也开始认真端量起这位大城市来的教授了。村民们发现,这位城里来的教授没架子、人亲和,凡事为农民着想。于是,田地里、炕头上的实地调研有她,元旦庆祝、春节联欢各项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也是她,张海英就像他们村里的自家人。

3月初,得知威海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在北京的张海英告别家人,与另一位专家驱车近千里来到大水泊。她说:“大水泊有我的事业,朱家岭村的发展需要我。”

回到大水泊镇,张海英就着手开展工作,帮朱家岭村引进藤编项目,与村干部一起制定发展规划。“未来,我们打算沿着乡村振兴的大方向,依托镇政府的各项扶植政策与制度,依靠村‘两委’的带头作用,按照生产、生活、生命、生存、生态‘五生共建’发展思路,让乡村走上一条有生命力的发展道路。”张海英说。

如今,村史馆建设、志愿者培训都已提上日程,朱家岭村正在按照环境治理的要求推进绿色种植、养殖,村民的凝聚力正不断汇聚,村风村貌悄然变化。

“张教授作用可大了,她是我们全村人的教授、全村人的老师。”村民张学荟说。

从张海英的这篇万字纪实文章中,可以看出她对朱家岭村的用心用情。张海英说,村民的认可是对她最大的褒奖。这半年来,落地乡村,让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对知识、对科学的渴求是如此强烈。

眼下,文明的乡风正在朱家岭村田野里破土发芽,张海英正在和其他支援大水泊的专家们一起,致力于吸纳更多有能力、有情怀的高端人才来到这里,将他们对田园梦的全部渴求沉淀在大水泊这片肥沃的土地里,绽放在精致威海这座美丽的城市中。

(农村大众记者 戎宁  通讯员 于欢)

(王远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