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动态 > 正文

我院詹承豫教授团队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 发布日期:2022-12-05 】

我院詹承豫教授和高叶、徐明婧研究生发表的文章“系统韧性:一个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核心概念”,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11期转载,原文发表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系统韧性:一个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核心概念

詹承豫 高叶 徐明婧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十九大报告、十九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公报都着重强调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思想,并将其明确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我们该如何从学术层面对这一重大战略进行理论回应?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系统韧性概念建构是在对相关领域应用排名前十的理论比较分析基础上,借鉴了系统论和韧性理论等研究前沿理论,认为在极端风险冲击下,只有实现系统的韧性从被动承受到主动吸纳、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从静态表征到动态平衡的转变,才能使系统即使在突变情况下依然具备防御力、恢复力、适应力等系统韧性特征。这一概念强调了主动吸纳、开放系统和动态平衡这三个关键特征,并针对全过程主动韧性、包容性的系统要素、可测量的评价指标、科学统筹的工具方法、齐全完备的制度保障等内容,提出促进实现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韧性;主动吸纳;开放系统;动态平衡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是党中央基于时代发展阶段的特征和挑战,为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而确定的重大战略方针。发展和安全问题自古有之,我们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如何实现高质量统筹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而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战略,多次将其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精神和战略规划等关键政策文件,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1],并将其明确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经历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郑州7 ·20特大暴雨等极端灾害、俄乌战争引发世界格局动荡等各类重大风险冲击,深入研究如何更科学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如何实现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

20世纪80年代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针对和平与发展问题发表谈话,并指出“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是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明确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2]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并在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重申了这一论断,作为我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外交原则等关键政策的时代背景依据。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不断增多,外部和内部诸多矛盾相互叠加,党中央多次提出并强调了统筹发展和安全战略,指出“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3],十九大报告、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都着重强调了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思想。2022年3月18日,中美国家领导人视频通话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4]。本文认为,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一个关键战略并被反复强调,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新冠疫情和极端灾害、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等不安全因素,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形成严峻挑战,各类风险因素交织叠加,破坏发展成果甚至中断发展进程的风险激增;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5],而我国当前仍然存在着发展和安全之间不同步、不协调的现实情境,高质量发展从以经济发展为重心转向多种内涵并重,对安全的敏感性不断增强,对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对于统筹发展和安全重大战略的理论探索,可以凝练为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另一个是如何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对于为什么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回应主要局限在理论阐释和内涵解读等层面;如何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则是推进这一重大战略,实现在更高层面科学统筹的关键内容,当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略显薄弱。为此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当前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研究有哪些基础理论?如何借鉴应用到适用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核心概念建构过程?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将借鉴已有学术研究中相关理论成果,将分散的理论知识进行提炼和升华,尝试建构系统韧性这一关键概念,并通过从被动承受到主动吸纳、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从静态表征到动态平衡的转变,探讨以提升系统韧性来实现在更高层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研究思路。

本文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主题词,在CSSCI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当前人文社科领域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文献多涉及内涵阐释、理论框架、目标方向、实践思路等方面,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内涵及工具研究。对统筹发展与安全内涵和工具的探讨涉及理论定位、价值立场、功能作用、关键切入点、重要工具等。有研究者认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是重大的战略思想,也是关键的战略部署,还是重要的战略工具”[6];价值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7];以“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基本内涵、以相互交织的风险综合体为指涉对象、以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思想统领”[8];其关键切入点在于“统筹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9];工具层面社会风险评估制度作为安全与发展结合的管理形态,将审核评估的进步性、绩效评估的策励性、合格评估的强制性、水平评估的严肃性等[10]优势集中起来。

二是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重要意义的研究。有学者认为,统筹发展与安全共同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目标,构成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11],是“由新时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国际局势、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需要完成的中心任务所决定”[12],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还有学者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体现了“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13],并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又一理论创新”[14],牢牢把握住了发展和安全的协同关系,整体上反映了辩证、全面、系统的国家安全思想[15],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内在需要[16]。

三是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宗旨与目标研究,包括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宗旨、理论基础、聚焦重点、主要目标等,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宏观的探讨。研究者认为,要准确把握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17]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18],要坚持系统观念、把发展和安全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19]要“聚焦安全发展重点领域、提高安全发展能力水平”[20],从工作策略来看,要“以底线思维为科学方法,推动重大风险具体化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的操作化”[21],处理发展和安全一体化问题时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分配战略资源的比例”[22]。

四是关于如何更好实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研究,包括系统思维、安全发展理念、底线思维、结果导向、人才培养、强化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等思路。有研究者认为,要践行系统思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结果导向等,[23]要“坚持战略和底线思维紧密结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等”[24],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25],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等方面来实现发展与安全的有效统筹”[26]。

综上所述,已有的相关文献研究内容涉及到系统思维、安全发展理念、底线思维、全过程全领域、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等具体内容,而对实践中如何更科学地进行统筹的研究相对缺乏;研究类型多为内涵阐释、意义解读、宏观方向分析等,而对能够推动从经验统筹到科学统筹的转换,实现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目标的理论创新和概念构建的研究较为缺乏;学科分布方面,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相对较少,在人文社科领域,运用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较为缺乏。为此,本文聚焦如何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的概念建构,回应统筹发展和安全战略需求这一关键问题,借鉴系统论和韧性理论等前沿理论,提出系统韧性这一核心概念,并深入分析了从被动承受到主动吸纳、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从静态表征到动态平衡的三个转变,提出以提升系统韧性来实现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研究路径。

二、理论借鉴:统筹发展和安全研究的跨学科前沿理论梳理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当前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核心概念相对缺乏,而且跨学科理论和方法运用较少,但统筹发展和安全实践涉及了综合性、多领域、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了能够充分吸收已有理论研究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有益创新,我们需要运用跨学科视角,全面系统分析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相关领域前沿研究成果。为此本文选取2001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5日相关研究的最新理论进展,通过定量统计和内容分析等方式进行剖析。

(一) 跨学科视野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前沿理论分析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跨学科命题,而当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多存在学科局限,仅以CSSCI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的研究成果,难以全面反映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的理论跨学科应用情况。另外,统筹发展和安全内涵丰富,仅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主题词,获得的研究成果也难以涵盖其丰富内涵和实践指向。

为此,本文进一步扩大了文献研究的学科和主题词覆盖范围,一方面通过在综合性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分析当前应用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研究中的理论跨学科应用特点;另一方面结合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广义内涵,将检索主题词扩展为“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高质量发展”“统筹”“风险治理”“应急管理”“平安中国”“突发事件管理”“危机管理”“灾害风险评估”“城市风险和管理”“公共风险与管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14个主题词,全面系统收集和吸纳当前相关的前沿研究成果。具体的文献数据收集整理过程如下:以上述14个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的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跨度选择2001—2022年,其中2022年的文献截止2022年3月15日。进行初步检索可以发现,仅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词的文献就高达4.7万篇。考虑到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较多,将来源类别限定在核心期刊,以200为一组导出数据,生成包含理论名称、文章作者、刊发时间、期刊名称的数据表格,形成包含19865篇中文核心论文的数据库,再对生成的数据库中报纸、书评、卷首语、会议综述等非学术研究型文献进行清理删除,最终数据库中剩余17674篇核心期刊文章。

在内容分析层面,考虑尽可能全面观察相关研究中理论应用情况,本文将政治思想和学术理论统一纳入分析数据库中,通过逐篇阅读文献和内容分析,将文献中理论应用情况进行编码并填写生成数据表格,在内容分析基础上删除具体内容与统筹发展和安全关联度较低的文章,得到包含14346篇核心期刊文章的数据总库。在此基础上,本文再次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重复性、有效性、完整性筛查,删除重复或缺失的数据,最终获得有效数据12873条;将数据进行整理后,在内容分析和跨组研讨之后,将内涵相同但表述不一致的理论进行整合,并对每一个理论应用频次及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将统计数据导入词云软件中,生成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理论应用词云图(见图1),字体越大的理论应用词表明该理论应用词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文献数据库的应用频次越高。

图1 跨学科视野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理论应用词云图(2001—2022年)

通过对上述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已有502个理论被应用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相关研究中,理论应用频次排名前十的理论分别是风险社会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模糊理论、系统论、博弈论、韧性理论、高质量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经济发展理论。下面本文将继续对这些理论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本文后续的核心概念建构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二) 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理论的横向比较和借鉴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相关理论应用较为庞杂,那么该以什么标准来选择解释和分析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应用?可以借鉴哪些已有理论研究中有价值的思想,为本研究后续的核心概念构建提供基础理论支撑?这需要紧紧结合本文的核心研究对象既统筹发展和安全战略,又充分结合这一战略的实践需求特点进行核心概念建构,其理论借鉴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四个特点:理论成熟程度高,已有研究应用范围广、频次高;理论的包容性强,能够兼容发展和安全两类截然不同的要素;理论具有显著跨学科特点,能适应不同实践领域的需求;理论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工具方法,对推进高质量统筹具有较高价值等。同时理论应用频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学者们对该理论的关注和认可度,理论与实践的适配度。为此,本文将理论应用频次作为定量标准,结合以上四个定性特点,在众多理论中迅速锁定当前统筹发展和安全研究领域中的常用理论。

本文将理论应用数量频次,连同理论成熟度、跨学科特征、兼容发展和安全需求程度、科学统筹的应用价值等标准,对排名前十的理论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统筹发展和安全应用排名前十相关理论的比较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风险社会理论已在多个领域作为背景性基础理论出现,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跨学科潜质和兼容性,但是相对缺乏科学实用、能够量化的工具和方法,在高质量统筹实践应用方面匹配度较低。危机管理理论在相关研究文献中多以概念性表述和生命周期分析框架出现,符合指导性和工具性特征,与安全要素联系紧密,但与发展要素适配度较低,难以兼容发展和安全要素的统筹实践要求。模糊理论和博弈论是工具性理论,在文献中常作为研究方法使用,满足分析实践要求,但工具性特点也使得将相对分散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统筹的目标很难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贯穿于概念构建的全过程,但其理论维度高于本文尝试构建的中层理论,为此不直接作为核心概念构建的基础理论。高质量发展理论、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经济发展理论多为宏观理论,成熟程度和兼容性略显不足,作为理论借鉴及应用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系统论和韧性理论,在理论成熟程度、跨学科特征、兼容发展要素和安全要素、推动科学统筹的工具和方法价值方面的匹配度较高,本研究将这两个理论作为概念建构依托的主要基础理论,需要进一步理清其理论发展脉络。

系统论自20世纪30年代兴起,作为跨学科应用最广的理论之一,其综合性和兼容性强,在将近100年的时间内从最初的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逐渐发展出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协同学理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等多个更加复杂的理论。其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同时也在多个学科中被广泛应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学、政治学、宪法学、思想教育、翻译研究、文化研究等多个专业领域,形成了社会系统理论、多元系统论、政治系统论、动态系统论、文化系统论、生态系统论等多个复合理论。聚焦到统筹发展与安全相关领域,它已经被应用到国家安全、应急管理、风险治理、平安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如童星借用熵概念和自组织现象提出“应急管理的本质就是对社会系统的‘乱象’进行快速的治理,将社会系统的‘无序’转换成‘有序’”[27]。系统一词本身与统筹的内涵相近,不少学者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要践行系统思维,包含了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韧性一词最早出现在数学、物理学中,是一种用来描述材料的稳定性和外力作用下的恢复形变能力,后来逐渐应用到多个学科,被赋予了不同内涵。从理论研究来看,无论是安全还是发展相关领域的学者,都已经大范围将韧性这一概念拓展应用到相关研究,尤其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应急管理、风险治理、防灾减灾、区域经济、风险灾害、高质量发展、城市发展、社区建设等研究中广泛应用。如有学者认为一个经济体的韧性恰恰体现了该经济体的安全发展能力[28],指出“韧性城市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全新理论资源”[29],提出“韧性治理理论构想,以推动理论研究与城市减灾实践在复合型灾害治理问题上的有效对话”[30],识别“主体性、多样性、自治性、适当的冗余性、慢变量管理和标识六大要素”[31],划分以恢复为核心的“被动韧性”和以学习适应为核心的“转型韧性”两种灾害韧性,[32]构建“以城市综合防御体系和社会应对体系建设为核心的浦东新区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框架”[33]。从实践方面来看,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已经开展了韧性城市建设探索,韧性相关的概念如韧性社区、韧性经济、韧性校园等也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韧性理论兼具指导性和工具性特征,既可以作为理论探讨和顶层设计的指导性思想,也可以作为刻画高质量发展和安全的实践评价指标。综上所述,将系统论和韧性理论作为建构统筹发展和安全关键概念的基础理论是较为恰当的,但哪些具体思想和理论精粹值得借鉴并用于概念建构,需要结合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内涵特征,进一步对这两个理论深入剖析。

三、概念建构:基于系统论和韧性理论的系统韧性概念建构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系统论和韧性理论作为统筹发展和安全关键概念构建的基础理论,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但完整的概念建构需要在充分借鉴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采用什么样方法构建核心概念?借鉴系统论和韧性理论哪些核心思想?新概念具备哪些独特内涵和创新之处?为此,本文将首先在对人文社会科学常用的概念建构方法分析基础上,采用理论整合的方式,对系统论和韧性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内涵思想演进做进一步深入剖析。

(一)理论整合:系统韧性概念建构的方法逻辑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理论构建方法通常采用分类和类型学、提炼理论模型、理论丰富化、理论整合和理论移植等五种方法。分类和类型学旨在根据特定的标准或维度,对相同或相异现象的加工过程;提炼理论模型是将现实中的关系抽象出来,提炼出几个重要的变量,勾勒出变量的几种关系,形成多客观现象的一个简明认识;理论丰富化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方式,使该理论更加完善;理论整合是通过将多种理论合乎逻辑地组合成一个新的理论;理论移植意味着将适用于特定范围的理论应用到该理论范围之外的对象。[34]从上述对五种理论建构方式的区分可以看出,分类学常用于对象清晰且可以划分的情况,提炼理论模型和理论丰富化通常需要以充分的实践演进为基础,这与统筹发展和安全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的探索阶段不相匹配。因此本文尝试以理论整合方法为基础,结合理论移植的思路,全面梳理当前系统论和韧性理论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已有研究中的思想精髓,以核心概念构建为先导,在持续优化中逐步完善出能够解释和指导统筹发展和安全实践的概念体系。

理论整合使“两种观念系统彼此启发、彼此调节,从而产生根本性的新问题, 开启富有创见性的新视野”[35]。理论整合常用的方法有四种:以一个理论为基础,吸收其他理论的成果,整合成一个更有说服力和解释力的理论;将几个类似的理论,纳入新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理论概括;将相互矛盾的理论,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合并,澄清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形成一个更全面综合的理论;针对相互竞争的理论,提出比旧的理论更富有解释力的新的竞争理论。[34]在具体研究中,通过理论整合的方法构建新理论已经较为常见。例如基于协同学论和治理理论构建协同治理理论,用来刻画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36]在博弈论的基础上,有学者结合演化稳定策略概念构建演化博弈理论[37],提出结构二重性概念以及结构化理论,解决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论问题[38],并构建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突破传统官僚制、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外的第三种范式[39]。值得注意的是,理论整合不同于理论间概念的简单叠加,要经得起逻辑融贯性、是否能产生新知识、先天原则是否相容以及探究方法是否相容 [40]的检验。

(二)基于系统论中系统突变、开放系统和动态平衡的系统韧性思想

系统论主张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组成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理论体系,包括一系列系统概念、系统思想、系统工具和系统方法等,[41]从系统论自身发展演化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一般系统论、系统自组织理论、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为代表的三个阶段。贝塔朗菲创立了一般系统论,旨在确立适用于开放系统的一般原则,指出不同领域中表现出结构上的相似性或同构性,并将系统的普遍性质总结为整体性、动态性、关联性和有序性。[42]1945年,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里高津创立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最小熵产生原理,他将其运用到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域,并于1970年提出了耗散结构学说,认为一个原理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就可以从原先的无序状态转变成一种在时空或者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回答了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问题。[43]1971年,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创立了协同学,他认为系统的性质改变是由系统中的“要素—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任何子系统的运动都有两种趋向:一种是自发地倾向无规无序的运动,这是系统走向无序的重要原因;另一种是子系统之间关联引起的协调、合作运动,这是系统自发走向有序的重要原因。[44]1994年,美国霍兰教授提出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他指出系统中的主体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在交互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从而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45]

从系统论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研究和实践领域应用逻辑来看,现有研究呈现出对系统论相关概念、思想、方法和工具全方位借鉴的特点。如有学者认为安全发展二者是辩证的动态平衡,强调用系统思维进行新的顶层设计[46],将风险防控全过程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关注各防控环节间的互动关系[47];还有学者认为中心城市粮食安全具有“公共性、系统性、区域性、动态性以及均衡性的特征”[48],运用系统论整体观、层次分析、宏观系统分析等分析亚洲安全问题[49],从“系统客体、系统主体以及系统环境三维度分析非传统安全威胁下网络群体集聚舆情扩散生成逻辑”[50],基于系统分析的“物理—事理—人理”理论和方法,构建制造业能源安全模型[51],从系统论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领域实践应用来看,系统思想被广泛应用在高质量发展、总体国家安全、应急管理、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安全管理等领域中。如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开放协同思维;强调动态监测风险和清零的新冠疫情防控策略;组建应急管理部,整合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应急力量和资源,使应急管理从分散管理走向综合治理的系统优化实践等。

从上述对系统论思想演进及应用逻辑的梳理,不难看出对系统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突变性、自组织性等通用特征的应用是既有研究的主要借鉴逻辑。这与统筹发展和安全实践所强调的系统思维,将发展和安全纳入一个系统中整体谋划,并且这个系统具备开放、动态、自组织等特征,其在核心思想和实践应用紧密贴合。首先,统筹意味着将发展态势和安全保障一起谋划,破除一味重发展轻安全或过度强调安全而中断发展的局面,为了避免顾此失彼,就要求必须以整体性作为统筹的基本出发点。其次,统筹发展和安全既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又是事关发展大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兼顾外部和内部、传统和非传统、国土和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自身和共同安全。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目标决定了发展要素和安全要素所共同形成的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再次,当前我国正处于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类风险要素叠加和超常规安全冲击增多,极端自然灾害和刻意干预引导风险相互交织,极端性超常规系统突变也难以避免。最后,发展和安全两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发展态势日新月异,安全局势波谲云诡,瞬息万变,两者所形成的系统时刻都在不断地变化和重塑,由发展要素和安全要素所形成的综合系统一定是系统突变和动态平衡相互交互的过程。

综上所述,系统论对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借鉴,既要把握系统论中的基本框架和精髓思想,在普遍原理中寻找契合实践需求的理论指引,也要超越系统论本身属性和外在环境,结合系统论的跨学科应用逻辑,将开放系统、系统突变、动态平衡、主动适应等思想有机融合,构建充分符合统筹发展和安全实践,涉及复杂目标、要素、结构、功能及环境的系统韧性概念。

(三)基于韧性理论中防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的系统韧性特征

韧性(resilience),也被译作恢复力、弹性、韧性、抗逆力等,有能力恢复说、扰动说、系统说和提升能力说四种典型定义[52],被赋予多种内涵应用到多个学科。从韧性的基本内涵来看,大致形成了三种认识。一是以工程学为基础的恢复能力说。韧性被看作是系统的恢复力,即当系统或者组织在受到威胁时,采取一切措施恢复原状的能力[53],“这种对‘韧性’概念的认知实际上确认系统的‘稳定态’只有一个,是一种工程式的、僵化的稳定结构”[54]。二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抗扰动说。韧性概念被定义为系统改变其功能结构之前所承受的干扰量[55],关注于系统吸收扰动的能力和维持力,与工程韧性强调的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相比,生态韧性强调在外部扰动背景下能够生存和持续的能力。三是以社会生态学为基础的适应能力说。有学者将韧性作为系统持续吸收伤害、适应伤害的能力,同时认为系统具有学习、创新能力,社会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扰动时,寻求系统自身的持续、适应和可转变,以此不断地塑造系统的循环式动态平衡。[56]

韧性概念也被广泛应用到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的研究领域,其应用逻辑主要体现了韧性所包含的恢复力、适应力、抗逆力、系统性、抵御力等特征的借鉴。如有学者认为国土空间韧性规划指受到冲击扰动时,有效抵御外界风险侵袭并快速适应恢复的能力。[57]城市韧性包括以维稳为核心的结构韧性、以维持修复为核心的过程韧性和体现自我学习、实时应对和积累经验的系统韧性。[58]有韧性的经济体“能够通过调整和转型,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适应力、恢复力和创造力”。[59]马奔、刘杰指出满足防灾减灾需求的韧性城市应包含面对外来冲击的抗逆性和冲击发生之后的恢复力。[60]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社区“内含物理层面的‘抗逆力’、社会生态层面的‘恢复力’和社区成员的‘自治力’三重指向”[61]。灾害韧性可以分为以恢复为核心的“被动韧性”和以学习适应为核心的“转型韧性”两种类型。[32]蔡秋蓉、叶继红提出基于过程、能力和目标三重韧性特点的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治理采取防御抵抗—吸收存续—适应调整—学习变革的韧性策略。[62]林雪、张海波构建“对已知和未知风险的准备力、对清晰和模糊信号的感知力、基于计划与变化的行动力、推进适应与变革的学习力等四个维度”的地方政府韧性能力框架。[63]从韧性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实践领域的应用来看,韧性特征已被作为经济发展测度和城市安全体系能力建设标准,如将经济韧性看作经济抗压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体现,全球已发布了包括《ISO37123-社区可持续发展——韧性城市的指标》《ISO/TR22370-安全与韧性-城市韧性-框架和原则》《ISO22371城市韧性战略和实施指南》《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南》等一系列韧性相关的指南和标准。

从上述对韧性理论思想演进及应用逻辑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防御力、恢复力、适应力等能力特征是既有理论研究和实践行动的主要借鉴逻辑。防御力是系统在受到冲击前段所具有的韧性表现;恢复力是受到冲击后所具有的韧性特征;适应力贯穿于系统的全过程,使得系统能够通过不断地自我调整和转化,适应新的外界环境。能否具备这些能力特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实现在更高层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键。首先,无论是高质量发展还是高水平安全都需要具备持续性特点。如果系统缺乏防御力,难以抵御外界风险,在面临风险冲击尤其是极端风险冲击时,统筹发展和安全就会难以为继。其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系统是一个要素繁多、结构丰富、环境易变的综合系统,尤其是在当前国际格局和国内形势之下,可控和不可控的风险要素瞬息万变,内部和外部的要素不断变化重组,系统需要不断适应才能实现发展和安全持续性良性互动。最后,获得抵御力和适应力需要在风险相对确定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实现,但极端安全冲击可能导致系统崩溃。系统只有在受到冲击后具有迅速达到新平衡的恢复力,发展和安全才能有序进入良性互动的轨道。

综上所述,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韧性理论的借鉴,主要逻辑是将韧性能力特征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有机融合。韧性的内涵和能力特征丰富,总体可归纳为防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三类。本文将这三类能力的核心思想,借鉴应用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概念建构中,即系统韧性的统筹发展和安全,需要具备在极端风险叠加冲击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动态平衡、良性运转,它不仅能够抵御风险,还能够通过主动适应,在极端冲击下能够有序恢复等能力特征。

(四)系统韧性的概念、主要内涵和三个关键特征

综上分析可知,本文借鉴了系统论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突变性、自组织性等核心思想,融合了韧性理论中关于防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等关键能力特征界定,回应了统筹发展和安全过程通过主动统筹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战略需求,提出系统韧性这一关键概念。所谓系统韧性,是指在统筹发展和安全过程中,通过主动调整系统要素、优化系统结构、塑造系统环境,使得系统在面对极端风险冲击情景发生突变的动态过程中,依然具备防御力、恢复力、适应力等韧性能力特征。系统韧性概念强调了面对极端风险冲击时从被动承受到主动吸纳的主动韧性,发展和安全要素的系统组合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的开放韧性,在承受极端冲击的过程中从静态表征到动态平衡的全过程韧性这三个关键特征,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韧性的概念和三个关键特征

为什么要强调从被动承受到主动吸纳的主动韧性特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统筹”二字,本意就包含了主动统筹,即我们要通过统筹这一主动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一方面,类似于围棋的布局落子,高明的棋手每一个落子,都在应对当前棋局局势和目标的同时,也为后续三步、五步乃至全局的态势提供足够的支撑,统筹整个棋局全过程的安全韧性;另一方面,也因为在统筹发展和安全过程中,各类致灾因子、风险因素和安全冲击,既有风险自然演化的原因,也存在人为干预引导,甚至恶意操纵、极限施压的可能。面对大多数的安全的冲击,只有通过主动吸纳,防患于未然,构建科学统筹的主动韧性,才能有效化解各类极端安全的冲击,形成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主动韧性。

为什么要强调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的系统韧性特征?统筹发展和安全必将涉及纷繁复杂的发展要素和安全要素的系统组合,强调从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不仅仅指系统的边界开放特征,更重要的是强调统筹过程所涉及的发展要素和安全要素在构成、结构和环境上的开放性特征,强调在对系统要素设计、结构优化和动态调控时考虑替代性选择。封闭系统很难实现对系统结构和要素构成的主动调整。当面临极端风险冲击,韧性就会被局限在封闭系统内,超过系统韧性阈值的结果就是系统崩溃。如飞机作为可靠性和安全性极高的交通工具,但在空难事故中能够生还的概率却极低,因为空难事故中的飞机是一个相对封闭系统。只有将封闭系统转化为开放系统,才可能引入更多新的发展要素和安全要素,通过统筹行为形成新的要素构成、稳定结构和良性环境,进而增加系统韧性。

为什么要强调从静态特征到动态平衡的全过程韧性?统筹发展和安全肯定不是一个静止的时点,而是不断持续演化的动态过程。从静态特征到动态平衡的全过程韧性,是指不仅要强调系统在相对静止状态时具有防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等韧性能力特征,而且将韧性作为发展要素和安全要素共同组成系统的基本属性,强调在极端风险冲击乃至系统突变的任何时间和状态下,系统都应具备必要的防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等韧性能力特征。在遭受极端风险和干扰冲击时,涵盖发展要素和安全要素的系统可能被迫发生突变。如果仅强调静止状态,尤其是单一静止平衡状态下的韧性,那么系统在面临极端冲击情景时,一旦原有的要素构成和良性环境发生改变,系统的韧性就会面临冲击乃至迅速消失,导致在遭受冲击过程中和新平衡状态下不具备韧性。全过程韧性类似于战场的统筹指挥。《孙子兵法》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要把握战场主动权以保持战略优势和安全韧性。统筹不仅仅是双军对垒简单实力对比,更是把握引导局势调动敌人,形成在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始终具备战场主动权、主动占据战略优势的思想。如果把各类致灾因子、风险因素和安全冲击视为敌人,那么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主要目标就是主动创造并维护系统,实现从静态特征到动态平衡的全过程韧性特征。

系统韧性概念虽借鉴了系统论和韧性理论的核心思想,但既不同于系统论,也与韧性理论有所区别。相对于系统论而言,系统韧性概念融入韧性理论的防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等关键特征,形成了理论的有机整合。系统论的作用对象是系统,揭示系统的普遍特征和规律,系统韧性从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功能目标出发,从韧性这一具体特征去描绘系统的动态平衡状态。相对于韧性理论而言,系统韧性概念突出了主动韧性、开放系统和全过程韧性这三个特征。在韧性理论的基础上,系统韧性强调系统面临极端风险冲击后的全过程韧性特征,尤其是系统不断从平衡—破坏—再平衡转换过程的韧性,从韧性的能力特征的纬度去刻画系统,不仅刻画系统静态状况,也刻画系统的动态转化和突变过程。

四、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统筹发展和安全内涵丰富,战略意义重大,本文在对其内涵和现有研究理论应用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了系统论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突变性、自组织性等核心思想,融合了韧性理论中关于防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等关键能力特征界定,构建系统韧性这一概念,以弥补当前研究中缺乏能够统领分散在各个实践和学科领域知识的核心理论概念问题。

(一)主要结论

第一,系统韧性是指在统筹发展和安全过程中,通过主动调整系统要素、优化系统结构、塑造系统环境,使得系统在面对极端风险冲击情景发生突变的动态过程中,依然具备防御力、恢复力、适应力等韧性能力特征。

第二, 系统韧性的内涵强调面对极端风险冲击时从被动承受到主动吸纳的主动韧性,发展要素和安全要素的系统组合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的开放韧性,在承受极端冲击的过程中从静态特征到动态平衡的全过程韧性这三个关键特征。

第三, 系统韧性充分借鉴了系统论和韧性理论,也与这两个理论有所区别。相对于系统论而言,系统韧性概念融入韧性理论的防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等关键特征形成了理论的有机整合;相对于韧性理论而言,系统韧性概念突出了主动韧性、开放系统和全过程韧性这三个特征。

(二)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系统在极端冲击下动态平衡能力建设,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全过程韧性。统筹发展和安全实践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需要系统在极端冲击情境下,在任何时间和空间分布中都具备相应的防御力、恢复力、适应力等韧性特征。因此在统筹发展和安全过程中,单纯在静止状态具备韧性还远远不够,要通过主动的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以全过程的动态平衡为基本出发点,增强系统韧性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内容。首先,要充分考虑系统在极端冲击情境下,突变过程和突变后所形成新平衡的防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建设,增强系统在突变中的全过程韧性。当前韧性能力建设多以维护现有静态韧性表征为基准,通过不断增强系统静态情况下的防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等,保障系统在面临冲击时能够正常运行。在经济成本和经验局限的限制下,以静态表征为基准的韧性阈值会有上线,面对极端风险冲击系统发生突变可能性增大;系统一旦崩溃,会造成静态韧性消失,脆弱性显著增强。其次,要主动提前增加系统要素的替代性方案和增强系统结构的稳定程度和转换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兹事体大,在系统规划之初就要树立“走一步看三步”的思路,有意识主动地匹配要素、结构和环境的替代性方案,及时化解风险,减少和避免系统受到冲击时被动调整所带来的崩溃性损失。最后,要实时监测和评估发展要素和安全要素状态,构建系统常态化动态调整机制。要主动普查和监测系统所面临的综合风险,摸清风险状况,及时主动地优化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避免风险耦合和积聚后打破阈值,引发系统突变。为此要加强极端情境下的动态平衡能力建设,实现系统在突变过程乃至崩溃状态下仍然能够具备韧性。

第二,超前优化系统的要素、结构及环境,打破封闭系统边界,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主动韧性。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两个内涵丰富、时空深远的对象,必须运用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系统工具来分析和谋划。首先,要构建能够容纳发展要素和安全要素的开放系统,奠定科学统筹的作用对象。系统论是以系统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只有将发展要素和安全要素纳入一个系统,确立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秩序,搭建因地制宜的系统环境,才能充分运用系统理论、方法和工具实现统筹谋划、统筹部署、统筹调控的目标。其次,要推动系统全方位开放,提升系统受冲击后快速构建新平衡的能力。系统开放性作为系统论的基本原则之一,不存在一个与外部环境完全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它强调系统边界的开放性。安全发展不能仅仅依赖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能量供给,要实现系统内部要素、结构、环境等优化,确保在外部环境不可控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内部结构调整,使得系统实现稳定平衡有序。最后,要把握开放系统的基本特点,破除对开放系统封闭分析的惯性。统筹发展和安全涉及数目繁多的要素,在实践中系统庞大且开放性强,较强的开放性在有利于维护系统平衡的同时,也可能使得系统风险点增多和边界模糊性增强。这与一般进行系统分析时,要确定研究对象和系统边界相矛盾。为此,在进行相关开放系统分析和规划时,要破除仅仅关注中心系统的逻辑,主动构建跨区域、跨层级、跨领域的开放系统,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主动韧性。

第三,将系统韧性的理念细化为具体的评价标准,通过技术赋能,强化科学统筹水平,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统筹能力。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要在综合谋划下精准和动态地调整,这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和工具,而工具首先需要理念引导。为此要将系统韧性理念细化为具体的评价标准,通过机制优化,将理念和实践连接起来,推动实现高质量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基于系统韧性进一步开发和细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的指标引领统筹发展和安全实践方向和发展方式。一个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评估和示范创建的前提,也可以为建设实践指明方向。可以通过建立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关键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同时结合问卷调查法等,探索实现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开发基于系统韧性的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全过程韧性的动态平衡能力建设实践提供评价标准。其次,理清技术赋能机理和模式,发挥科学技术对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支撑功能。从当前实践来看,以信息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已经融入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全过程,为统筹发展和安全动态风险监测和政策调整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未来可以在借鉴国内外技术赋能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技术赋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典型现实案例,总结和提炼现有赋能模式、机理和路径等,进一步发挥技术在推动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作用。最后,完善相关运作机制,提升方法工具推动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效能。如在评价指标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的动态更新机制,及时依据党和国家最新指导思想和法律法规等规范进行修订完善,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充分发挥评估指标体系的引领作用。

第四,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提升规范化、制度化的水平,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制度保障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还要将已有的善政良方上升为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等行为规范,形成可预期的制度,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推动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落到实处。具体完善方法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梳理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制度保障体系的历史演进脉络,发掘当前制度保障问题。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升级的过程。在实践不断地演进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等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通过梳理与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和重要会议精神等,并结合当前实践案例所暴露出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厘清现有制度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提供基本前提。其次,分析组织机构演变机理及机构设置内在规律,健全组织机构的保障功能。健全的组织机构设置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制度保障的基础,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实践落实界定了责任主体。为此,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目标,对地方政府在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组织协调的现状、困境进行分析,进一步健全和推动组织机构的保障功能。最后,兼顾宏观制度建设和微观机制完善,系统推动制度体系建设。制度完善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进行宏观设计,而且要匹配与之相配套微观实施机制,这样才能把原则性、程序性的制度和具体性、可操作性的机制统一起来,形成制度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和运作机制,进而切实有效地发挥制度保障的功能。

(三)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由于本文的研究逻辑,是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实践需求,探索构建一个新的概念,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局限。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只是纯粹的理论概念建构,缺乏实证检验和案例支撑。本文通过理论整合的方式,提出系统韧性的概念,是对统筹发展和安全重大战略在关键概念层面的理论回应。但对该概念的解释力缺乏实证检验和案例支撑,对如何与实践结合的对策仅提出了较为宏观的建议,缺乏具体的应用方法,这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第二,在实践应用上,只是阐明理论概念的内涵和特征,缺乏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路径研究。系统韧性概念在理论层面可以相对自洽,但系统韧性的理念只有实现从“理念—理论—评价—实践”的过程,细化形成一套可测量的指标,才可能实现从理论概念走向实践应用。

一个理论概念从建构到成熟,往往需要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未来可进一步将系统韧性概念应用到统筹发展和安全实践领域,如通过对新冠疫情防控、天津港大爆炸等典型案例分析来进行验证,探讨如何将系统韧性概念应用到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等具体领域。通过实践应用,发现理论概念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将理论概念与安全实践形成有益互动。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詹承豫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高叶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徐明婧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原文发表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11期全文转载)